墨海徜徉 Ι 机缘在墨印深处编者按:为弘扬正确的银元收藏价值观,扩大银元爱好者交流视野,本公众号建立“墨海徜徉”主题栏目平台供银元爱好者分享。 您可以将自己银元入圈体验、成长经历、捡漏奇遇、系列集藏等内容整理成文字发给我们,图文并茂最佳。 主题虽是“墨海徜徉”,但不限于墨印、贴纸、钢戳、炫彩、美锈、原光和普通银元,只要是银元序列的体验和心得都可以分享。 文风不限,体裁不限,是否评级客户不限,新手小白和资深藏家都不限,字数大于500小于1000。 文章一经采用,即付丰富稿酬或同等价值的藏品。 一晃进入墨戳收藏圈7、8年了,当年进入这个圈子也是机缘巧合,在朋友的影响之下,2013年开始入银元圈。 后来在一个本地藏家手上见到一枚墨戳银元,被其精美的纹饰,丰富的内容且具有独特的历史研究价值所震撼。 从那以后就迷上了属于中国独有的钱币文化艺术,开启了漫漫的墨戳收藏之路。 我老家所在是江南之地,恰恰也是墨戳的产地,一线时有墨戳出现,而我的第一枚墨戳收藏就来自于一线,购买的过程仍记忆犹新。 那天同一位好友一起去一位农户家,那是一个非常偏僻的山村。 我们跟随一位“铲子”沿着蜿蜒曲折的小路找到一座老房子。房子里面住的一位老大爷,正是我们要找的人。 开门见山表明来意后,老大爷并不想卖。一番软磨硬泡加费尽口舌后,老大爷才最终同意卖给我们二枚带有墨戳的银元。 在当时,一枚袁大头的市价在600元左右,我们最终花了800元一枚的价格拿下,足足溢出市场价30%,可见我对墨戳银元的喜爱,“得泉允 去印不换”这一枚墨戳银元至今仍然伴随着我(如图)。
有了开头就一发不可收拾。有了第一枚墨戳以后,也算正式入圈了。我时刻会在钱币天堂网站、线下交流会、朋友圈等渠道留意购买。
而让我真正感觉到找到组织以及促使我墨戳的收藏鉴赏水平提高的,是在遇到一个人之后,这个人就是钱币天堂前墨印版块王版主。
正是他把墨戳从并不起眼,到备受瞩目,带动了一群人收藏墨戳,聚集了广大墨友研究墨戳,可以说是这个圈子里程碑式的人物。 同时王版也是我收藏路上的良师益友,引导我学习了很多关于墨戳的知识,带领我结交了许多同好墨友。 墨印群里的许多高手以及丰富的藏品也是我保持前进的动力。
收藏墨戳的藏友大多很纯粹,够义气有情怀,也有较高的受教育水平和涵养。大家都是因爱好去相交,不仅营造了良好的收藏氛围,随着交流的坦诚也丰富了自己的藏品。
相比于评级币,墨戳银元没有数量上的优势,不存在炒作的基础。 然而因为利益驱使,不法分子伪造假墨,大大的阻碍了新人的进入,这无形当中,迟滞了这个圈子的发展,墨印圈由于这些不法分子蒙上阴云。
慢慢的与同期的评级币相比,墨戳的增值性与流通性都无法与之比拟,墨印研究的学术氛围被日渐趋利的评级币所取代。 因此,过去的一段时间里,我时常觉得自己这个墨戳银元收藏圈的老成员,在银元收藏圈中被边缘化了,孤芳自赏了。 但作为墨印的资深爱好者,中国特有元素的追随者,那段时间我仍然坚持。
直到这一天中式评级的出现。中式推出了墨戳解墨与评级鉴定业务,这是我们多年前就期待出现的一个业务。 通过专业的鉴定,将假墨排斥盒外,增加了墨戳的保障性与安全性。 由专业的老师对篆书墨文进行解析,大大增加了墨戳的可视性与可阅读性。 由研究人员对墨戳的背景进行考证,将时代背景交待清楚,无疑于听了一堂生动的考古公开课或历史课。
这一切现在由中式实现了,这是一件需要态度、需要用情怀去做的事情。 墨戳收藏这个圈子非常小,决定了市场容量也不大。而墨戳评级鉴定业务所需要的投入比单纯银元评级投入更大。可以想象,这大概率是一个赔钱赚吆喝的业务。
这是需要一定勇气、责任和担当的。这也是对中国传统钱币墨戳文化的一种坚守与弘扬。 所以我为中式点赞!
我一直认为墨戳是中国独有的钱币艺术,是那个年代特有的中国文化、钱币文化、商号文化、金石篆刻文化的一种承载与结合,是世界钱币史上独一无二的艺术。
虽然按照目前的市场行情,我这一堆墨戳顶不上人家一个军阀评级币。但这无关乎行情,只有对爱好的一份坚持! 我爱墨,无关其他。 作者 ▏焕然 审稿 ▏老墨 编辑 ▏大海 (本栏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