银元投资与收藏的价值(三)— 鉴赏价值一枚银元的收藏,其背后的支撑点就是鉴赏,其基本表达是潜心研究的学术价值和赏心悦目的欣赏价值。 这就如同在欣赏一件古艺术品,触摸厚重的年轮,可以感知藏品脉搏,可以提升鉴赏能力,可以感受藏品生命,可以提高艺术修养。 欣赏银元的艺术美,无论图案、文字、形制、成色等,机制币的神韵无与伦比。 在流通较广的银元中,最具欣赏美学的代表当属宣统三年大清银币和袁世凯像九年“精发版“。 1911年清廷发行的宣统三年大清银币(如图)。 宣统三年大清银币 画面中龙面的一条龙在漫天的祥云中飞舞,额头、眼睛、嘴巴、胡须、龙鳞栩栩如生,整条龙威武霸气、大气磅礴,令人望而生畏。 宣统三年大清银币 字面的文字与长枝菊花纹饰组合祥和规整,楷书书写遒劲正气、厚重雄浑,版面排列大气高端,皇家风采跃然于币面。 宣统三年大清银币 整枚币设计优雅,细节处理细腻,雕工精良,打制深峻,压力充足,立体感相当强,代表了那个时代登峰造极的审美、设计、雕刻与铸造水平,整体极具欣赏性。 民国九年发行的袁大头“精发版”(如图)。 袁世凯像九年“精发版” 以其精湛的雕工,深峻的打制,精致的细节处理,一直以来受到藏友的追捧。 袁世凯像九年“精发版” 人像面头发丝、胡须根根可数,颧骨高耸,眼睛有神,清晰的肩章与胸花。 袁世凯像九年“精发版” 嘉禾面打制深峻,嘉禾呼之欲出,拥有超强的立体感。 袁像九年“精发版”代表了民国时期高超的雕刻与铸造工艺,极具欣赏性。 人们对美好的事物总是心生向往,并且愿意为此支付高额溢价,这高度体现银元本身所蕴含的欣赏价值。 另外,版别的研究也方兴未艾,无数藏友对版别的研究前赴后继。 因清末及民国时期金融体制混乱,缺乏管理体系。如清末时由各省自铸钱币,这就给各省造币厂较大的发挥空间,造就了当下银元种类和版式繁多。 民国时虽然由财政部统一颁发祖模,但缺乏有效监管,各地铸造的银元与中央厂往往形似神不似,银元细节诸如版别、头像、字体、花枝各异,即使是同一造币厂生产,相同年份的不同批次的银元版别也不尽相同。 以袁像八年版别为例(一张图细数八年版别): 八年版别汇整 无独有偶,一些政治人物、军阀以及地方政府为获取利益或增加军饷,也铸造发行银元。 袁世凯像共和纪念币 他们发行的银元往往主题突出、特征鲜明,彰显时代意义,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。 袁世凯像三年“大耳朵版” 巨额的造假利益也推动民国时期一些不法分子铤而走险,造假分子仿造真品袁大头翻刻模具,手工打制或压制银元,无论样式、成色与版式与中央厂发行的袁大头皆相去甚远。 这恰恰也成为了今天银元收藏爱好者广泛集藏的“私铸版”。 袁世凯像三年“私铸版” 版别背后的逻辑是欣赏,这些混乱的历史痕迹,反而给今天的收藏爱好者带来无穷的乐趣,这份研究的精神一方面是浓郁的收藏情怀,一方面是银元本身所蕴含的欣赏价值。 孙中山像“日字花版” 有时为凑一枚品相完美的银元、一枚心仪已久的版别或某个年份某个地方发行的银元,银元收藏爱好者们“冲冠一怒为红颜”,不惜一切代价收入囊中。 这恰恰就是银元的鉴赏价值所在吧! (原创文章,引用需要注明出处) |